前半年“快跑”的工業機器人產量在10月份有所放緩,進入“慢跑”節奏。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1年10月份全國工業機器人產量數據。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28460臺,同比增長10.6%;1-10個月累計產量298098臺,累計增速51.9%。
盡管產量同比依然有所增長,但增速明顯放緩。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10月份工業機器人產量再創新低,與9月份19.5%的增長相比,增幅明顯下落。10月份產量較9月份(32828套)和8月份(32828套)分別減少了546套和4368套?;仡櫧衲?/span>1-10月份國家統計局數據,自6月份以來,工業機器人單月產量達到頂點后,7月份開始波動性回落,隨后的8月至今產量持續走低。
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可以總結為高開低走,上半年增速較快,下半年增速下行明顯,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宏觀環境的影響,原材料漲價,芯片短缺,加上限電帶來的綜合影響。
產量高開低走
工業機器人作為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石,是制造系統中最重要的智能制造裝備,是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
從去年下半年至今,隨著我國制造業逐步復蘇,加之海外疫情導致制造業回流,但制造企業要面對著“用工荒”所導致的人工成本不斷提升的問題,這些倒逼企業進行自動化改造,讓工業機器人行業迎來發展階段。
一家義烏企業負責人表示:“面對招工難的問題,在今年年初購買了兩臺自動包裝機。以前10個人只能包兩萬個貨,現在三四個人就可以搞定五六萬個貨,買了機器不到兩個月,本錢就都賺回來了;后期,工廠會根據實際情況添置自動化設備來替代人工。”
制造業回流和較高的用工成本的原因讓上半年工業機器人行業取得不錯的成績。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份國內工業機器人產量36383套,同比增長60.7%;1-6月份工業機器人產量173630套,同比增長69.8%。
而進入下半年后,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趨于穩定。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產量為28460臺,同比增長10.6%,相較此前6月、7月、8月、9月60.7%、42.3%、57.4%、19.5%的增長,增速明顯放緩。
當前工業機器人行業一方面面臨成本上升的壓力;另一方面,市場的認知度待提升,下游客戶對于投入產出的敏感度越來越高,機器人廠商大部分增收不增利。
原材料漲價、芯片短缺
進入第三季度以來,原材料漲價、缺芯危機、海運價格飆升等情況進一步加劇,導致汽車、3C等行業的供需關系改變,而汽車和3C行業一直是工業機器人下游應用的主要場景,對工業機器人等上游設備市場帶來不利影響,且限電減產的因素,也讓工業機器人行業受持續的不利影響。
此外,制造業整體景氣度下降也是工業機器人產量下降的原因。
“10月份,受電力供應仍然緊張、部分原材料價格高位上漲等因素影響,制造業PMI降至49.2%。”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表示,“供需兩端進一步放緩,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為48.4%和48.8%,比上月下降1.1和0.5個百分點,繼續位于收縮區間,制造業生產和市場需求有所減弱。”
價格指數持續上升也帶來一定影響。趙慶河認為,“10月份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分別為72.1%和61.1%,高于上月8.6和4.7個百分點,其中出廠價格指數為近年高點。”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之差達到了11個百分點,意味著上游對中下游的利潤擠占在加劇。
整體來看,位于制造業中游的工業機器人企業,受到了上游供應鏈利潤擠占和下游需求放緩兩端的壓力,導致生產數量下降。
盡管供需兩端放緩,原材料價格繼續上升,但高技術和裝備制造業仍然呈持續擴張態勢。趙慶河表示:“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PMI分別為52.0%和51.2%,高于制造業總體2.8和2.0個百分點,延續擴張態勢,對制造業總體拉動作用仍較明顯。”
短期內工業機器人將回歸穩健增長的軌道,下游行業將呈結構性分化態勢,機器人的行業滲透率逐年提升,長期來看,機器人行業經過深度洗牌,進口替代持續深化,國產的份額持續上升。
不過,北京市知識產權專家庫專家董新芯對表示:“隨著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制造業轉型過程中,國內對自動化、智能化設備的需求的增加,同時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催生的‘機器換人’需求,都將會促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董新芯還補充道:“伴隨著對數字化和智能化要求程度的提高,工業機器人對制造業的影響由‘機器換人’變為‘智能制造’,趨勢方向是自動化、標準化、集成化、數字化和信息化。”
多項政策解決“卡脖子”問題
制造業從自動化向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提升,需要硬件和軟件的全面提升,加上工業互聯網的加持,從而實現互聯互通。機器人作為典型的智能設備,既承擔了執行終端的角色,也是數據采集的終端,可以滿足各行業各場景的應用需求。
但“卡脖子”問題依舊存在。據記者了解,高端核心零部件“卡脖子”一直是中國機器人企業中高端產品利潤難以提升、企業品牌難以走向高端化的關鍵問題。
對此,董新芯對本報記者表示:“國產工業機器人與世界水平還存在顯著差距,而且對于減速器、傳感器、控制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對外依存度較高。”
吳琦也表達了此類觀點,“我國機器人產業還面臨自主可控零部件和集成技術的卡脖子頑疾,比如電機、主軸、減速器、伺服機等高端部件。”
中企資本聯盟主席杜猛對表示,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機器人企業靠生產規模跟人家打打價格戰之類發展模式需要調整,機器人企業還得需要有核心技術,只有把核心技術突破了才有發展前景。
針對“卡脖子”的問題,10月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下稱《綱要》),借此推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互動發展,同時提升產業標準化水平,核心零部件問題被重點關注?!毒V要》提出加強關鍵技術領域標準研究,加快研究制定機器人等領域關鍵技術標準,推動產業變革。
此外,今年年初,財政部、工信部聯合下發了《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下稱《通知》)?!锻ㄖ凤@示,將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用于支持10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推進工業“四基”領域或制造強國戰略明確的十大重點產業領域“補短板”。
據記者了解,目前公布的近5000家專精特新企業,約九成分布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為主的“四基”領域。
上海也在《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十四五”期間,上海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提高100臺/萬人,提升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水平。
“隨著各種新材料、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新制造工藝的發展,工業機器人將會朝向更智能、更復雜、效率更高的人工機械臂方向發展,步入智能化時代。”獨立學家王赤坤表示。